央广网北京6月27日消息 (记者 雷妍)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约占全部脑血管疾病的70%,急性期病死率为5%~15%,生存的患者中致残率为50%,可出现瘫痪、失语、失明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心理、经济负担。
(资料图片)
日前,央广网记者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与院长、神经病学主任医师王拥军进行了一次畅谈。身兼“科学家”“医者”两个身份,在努力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这条路上,王拥军已经躬耕了二十几年。“每一次复发,都会使患者致残几率增加,都会把患者向死亡边缘再推进一步。因此,降低复发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核心环节。”他声音轻缓,目光坚定。
“死磕”降低复发率,创立卒中治疗“中国方案”
“中国曾是全世界复发率最高的国家”,王拥军介绍,当时,中国与欧美国家采用同样的防治指南,但是我国防控效果却不理想。2013年之前,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为11%。“11%看上去不太多,但对于每一个患者来说,只要复发就是百分之百。”王拥军说,“复发率”不仅是一个数字,它每降低一个百分点,都会改变万千家庭的命运。
为了有效减少每个患者的“百分之百”,王拥军开始了他的“登峰计划”。王拥军用手比划着,有些兴奋地介绍:“我当时画了一个爬山的图,山顶就是复发率是零,我们每向山顶迈进一步,就要打掉一个障碍,这就要靠一个个临床试验来实现。”
王拥军就是这么做的。
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们证实,早期使用单一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可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从理论上说,如果有另一个与阿司匹林作用机制不相关的抗血小板药与它联用,可以进一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然而,3次大规模国际试验却发现: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用,未能减少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相反增加了严重出血包括脑出血的可能。“通过双抗方式降低脑卒中病人复发概率”是当时世界临床领域面临的一道“无解”难题。
2009年,他开始了“登峰”的第一步。“我们希望找到两种药物使用时间、适用患者和使用周期的平衡点,以求达到最佳疗效。”王拥军在这件事上“较上了劲”,启动了“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病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研究”。直至2012年7月,在百万级的数据中,王拥军和他的团队“算”出了答案:“轻型卒中”“发病24小时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用21天”,可使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患者90天复发风险相对下降32%,且未增加出血副作用。它的英文缩写“CHANCE”恰好与英文单词“机会”一样,也因此得名。
6页长的论文,却在被质疑的过程中补交了长达86页的补充回答……终于,2013年6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机会”研究的文章。“中国方案”将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从11%下降到8.2%,成为全世界脑血管病研究领域关注的话题。
“全球医学17个重大进展之一”“过去10年间国际卒中研究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三项重要突破性进展之一”……“机会”研究被中国、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脑血管病权威指南作为最高级别证据推荐,全世界认可“中国方案”。
获得认可后,王拥军并未停歇。针对剩下的“8.2%”,他又“较起了劲”——2021年,他的“机会2”方案将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从8.2%降到了6%。根据该研究结果推算,我国每年可减少3万例卒中患者的复发。而对即将完成的“机会3”方案,“可能会让这一数字降得更低。”王拥军充满期待,也面露坚决:只要还有复发的风险,“登峰”就会一直持续,“直到我国变成全世界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最低甚至是为零的国家。”
让全国患者都能用上有效的治疗方案
现在好的药物、好的治疗方法已经很多。王拥军介绍,但并不是每个医生都认可、理解,因此,像“机会”这样的治疗方案,即使在指南中推荐使用,仍有不少医生犹豫不决。“这就会造成指南和临床之间存在鸿沟,而这也是提升我国医疗质量面临最大的问题。”
为了让研究成果实实在在惠及每位患者,王拥军又开始“较劲”了。这次,他创建了一个策略,旨在通过改变医生行为,提高治疗指南的临床转化应用,达到改变治疗效果的目的。
通过国家卒中登记,王拥军发现了我国脑血管病医疗服务中存在的诸多“短板”,并针对这些“短板”研发了成套的医疗质量改进新技术。他介绍:“我们选了影响卒中医疗行为最重要的10个行为,针对这些行为,对医生进行干预——给出指南中认为的最适宜的方案,建议在诊疗时优先选用。若医生并未采用这些方案,就收集其不使用的原因及相关评价,反馈到我们的团队。我们进行分析,给出适当解释和建议,再次鼓励医生使用。”通过对80家医院(40家医院干预,40家医院不干预)的整群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在国际上首次证实该改进新技术可在不增加医疗花费的前提下使脑血管病患者1年复发风险相对下降28%,致残风险相对下降26%。
正如它的名字golden bridge——金桥工程,这套医疗质量改进新技术架起了基层医疗高质量发展的通路。若在全国推广,估算每年可减少患者复发4.3万例,节约住院花费10亿元人民币。
“金桥工程还有下一步进展”,王拥军介绍,在金桥工程中对医生的教育方式成本相对较高,想要同时对我国的五六万名脑血管大夫进行干预太难了。要运用这个技术改善全国的医疗质量,就需要人工智能的介入。为此,他的团队又设计了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不久研究就结束了,如果有效,将会大大降低医生再教育的成本,有效提高全国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水平。”
“设备越先进,感觉越冰冷,医院就没有意义了”
科技发展的意义是什么?“让更多患者在科技中找到希望。”王拥军如是说。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等部门组织开展的遴选活动中,他获得了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王拥军说:“如果患者到了大医院,发现设备越先进,感觉越冰冷,医院就没有意义了。”正是这一理念,让王拥军做了很多“不一般”的决定。
给患者家属一层楼的“疗愈”空间,是王拥军的一个“坚持”。他说:“我家人做手术时,我守在手术室门口七八个小时,提心吊胆,没地方待,但哪里也不敢去。但不当过一次患者家属,我也不知道那地方那么难受。”
淋过雨的王拥军,坚持要为他人撑伞。在天坛医院新院区建设时,“一定要拿出一层楼,让患者家属有个待的地方,有尊严地在那喝咖啡、看书、休息。”
现在,在天坛医院住院二部四层,就是王拥军想象中的患者中心: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贴满了心形便利贴许愿墙,生命之树从墙面下面拔根而起,“等你”“早日康复”“手术顺利”“余生无病痛”便利贴是蓬勃生长的新叶。左侧一大片区域,就是“患者家属等候服务区”。一路走过,高山与流水、苍松与田野的挂画给人安宁与力量。墙面上,每隔十几步挂着一台电视屏,实时更新患者的手术状态,大厅音箱不时会传来医护人员的声音,请家属到达指定位置。电视屏对面就是家属的休息区:除了座椅、免费的饮水区,还有用11个“满载”的书架隔离出的阅读区,有岛台提供咖啡、豆浆等热饮和泡面、蛋糕等包装食物;服务区还有个专门的用餐区,在就餐时间段开放……
医院的空间很紧张,王拥军说,但也应该给患者家属一个好的等候环境。我们不仅要倾尽全力治疗患者,也要在家属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他们一个可以“疗愈”自己的港湾。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