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从美回国的江必旺带着10个装满各种实验仪器和材料的大箱子,踏上了创业之路。
(资料图)
2007年,江必旺创立的纳微科技正式落户苏州工业园区,专注于高性能微球材料的产业化,也是苏州纳米产业的首批落地企业。
从2007年创业到2021年的科创板国内纳米微球第一股,江必旺用了14年时间,也一路见证了苏州纳米产业从无到有的过程。苏州也涌现了一批批像纳微科技(688690.SH)一样的创新企业。目前全市纳米产业相关企业已有1128家,产值规模达1460亿元,纳米城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一。
根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统计,全国纳米企业分布中,长三角地区最为集中。具体到城市,苏州排在长三角纳米企业TOP20榜首,也与其后的城市拉开明显距离。
“和目前各地布局未来产业类似,纳米产业其实就是16年前苏州规划的未来产业。”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淑梅说。
这十多年间,苏州如何勾画这一未来产业的蓝图,又如何消除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突破、市场需求等不确定性,成长为全国纳米第一城,在纳米的微小尺度里撬动千亿产业集群?
为何选纳米“突围”
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沉浮,总是与其产业的兴衰紧紧绑定。自古就有“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之称的苏州,也不只有幽静园林和清雅苏绣。
如果从位于苏州老城厢的苏州站乘坐的士,司机可能不太熟悉乘客所说的某一家纳米公司地址,但一旦搜索地图发现是位于纳米城,就会提醒外地乘客:“以后不要把到达点设成公司,说纳米城我们就都知道了。”
这个苏州市民耳熟能详的地段,在16年前还是一片荒芜之地,彼时纳米产业对于苏州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转变源于2005年。外向型经济正处在高峰的苏州开始大手笔实施“产业升级”“科技跨越”“服务业倍增”三大行动计划,并从“引资”向“引智”转变,曾经的制造业高地,开始加速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引进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所等“国家队”和微软苏州研究院、苹果研发中心等“国际队”。
“盯着纳米产业并不错,因为它在七大新兴产业里都可以用,而且可以导入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这比单一路线的产业风险小得多。”张淑梅表示,在最初的讨论环节,大家已经形成了共识,认为其与苏州的产业方向是契合的。
但最初,大家更多谈的还是纳米技术。直到2010年,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将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确立为区域战略性产业,组建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推动苏州纳米城的开发建设,建载体、建平台,进行产业培育和项目投资;并在金鸡湖畔规划建设了苏州纳米城一期,为纳米产业定下“坐十年冷板凳”的准备。
不过,由于整体起步时间不早,我国纳米产业的高端材料、纳米技术相较欧美国家的差距仍不小。
以微球领域来说,具有纳米孔道结构的微球材料,由于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基团,对目标生物分子具有极强的选择性吸附性能,是生物药分离纯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材料。但这一关键材料,却长期依赖进口。
选定了微球领域创业的江必旺认为:“要真正做创新的技术,没有10年很难真正成功。我们科学家创业一般都会低估产业化的难度,所以当时我预计几年内就能成功。对于微球来说,完成实验室的技术研发,我只花了2~3年时间,但是微球的精准制造,实现中试放大和真正的产业化,花了10年时间。”
不只是企业的押注,培育“毫厘之间”的未来产业,对地方政府来说也是对原有路径依赖的一次创新。
张淑梅告诉记者,发展高科技产业,初创型企业是关键力量,然而科技创业是一个高风险的领域,科技成果产出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投入和长时间无回报的等待,这就让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存在一定压力。
她解释,十年的等待并不是完全不看成本的,过去十年,园区为纳米产业持续制定阶段性发展计划和实施方案,设定了产业发展目标。“这是一个全维度的,不仅包括产业规模,还有企业总量、团队数量、平台的支撑能力,基本上是每三年做一次产业发展回顾,评价这些目标是否完成。”
第一批入驻纳米城的江必旺说,创业初期虽然没有人才、技术和产业基础,但是苏州相比之下显得更有耐心,毕竟不管是纳米技术,还是生物医药等其他硬科技,都需要一个好的环境,让大家沉下心来做事情,没有十几年的沉淀是不行的。
“当时苏州就给了我们1000万的支持,包括现金、投资、房租免租,力度非常大。”江必旺说。
目前,苏州纳米城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综合社区,建成24个关键环节公共服务平台,与美、英等2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多层次、多领域、多维度的科技合作关系。在首期10万平米的纳米城园区内,就可以找到上下游的合作企业。
2001年就进驻园区的苏大维格副总裁周小红博士告诉记者,和十几年前相比,他们现在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现在在园区内能快速找到配套企业了。
“我们用的一些原材料——例如银粉,对电路精细度还是要求比较高的,最早国内是没有供应商的,只能去找海外的,后来随着园区产业的发展,涌现越来越多的纳米材料企业。我们尝试去跟他们交流沟通,这几年有很多海外回来的团队。现在我们找配套材料,不只是能用国外的企业,在苏州甚至是园区内都能这种找到这样的上游资源。”周小红说。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数据显示,长三角纳米产业科技型企业前十城市中,苏州授权发明专利数量最多,达2271个,是第二名宁波市的近2倍;高新技术企业数达5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3家。
如何保持引领
进入大科学时代,诸多产业问题发展的瓶颈最终归结于前端的科技创新。尤其是在全国多城都在发展纳米产业的背景下,苏州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产业引领?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公开谈到我国纳米科技问题时表示,主要存在两个短板,一是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二是科技创新链不完整。“怎么提升纳米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能力?怎么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可以利用的成果?大家知道,就算基础研究做得再好,如果缺乏中间的一段过程,产业是接不过去的。”
苏州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2006年,由中国科学院与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和苏州工业园区共同出资创建的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下称“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成立,纳米所先后建设了纳米加工平台、测试分析平台、生化平台和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4个集科研攻关与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公共技术平台。
特别是2014年开工建设的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是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为一体的材料领域重大综合科研装置,它的建设将提供从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核心技术突破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撑。
在诸多受访企业看来,苏州纳米产业发展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纳米所的建立,帮助他们跨越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死亡之谷”。
江必旺告诉记者,纳米是用肉眼看不到的,需要电镜设备,但创业公司是买不起设备的,毕竟一台要几百万上千万元。“纳米所为我们提供了检测平台,我们每年在纳米所的检测费用有十几万。也就是说,用十几万的检测费用,解决了需要上千万设备费用才能解决的问题。在创业公司没钱、没人的时候,这方面的价值非常大。”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党委书记邓强对记者表示,纳米科技的发展需要一些高端平台、大的装备,所里的加工平台有1万平方米的洁净厂房,三百多台套大型设备,一些初创的中小企业很难具备这样的能力,这样就对周边企业有很强的孵化作用。特别是纳米所作为苏州纳米产业发展的创新源头,除了做原始创新的研发,也注重成果的转化跟产业化。
“我们对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问题是比较了解的。从实验室到中试再到产业化,中试这块是最难的,也就是经常所说的‘死亡之谷’。不过有了对企业和对科技的了解,以及重大平公共平台的支撑,就相对容易度过中间这块‘死亡之谷’。”邓强说。
张淑梅打了个比喻,如果把整个园区纳米产业看作一个人的话,园区、政府是产业的大脑,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则相当于心脏。“当年苏州的科技资源比较匮乏,我们布局未来的产业,首先需要一个技术策源地,有了这样的国家级平台,几百位科研人员,每年跟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是不可估量的,也可以产出大量技术成果。”
这种前后端衔接的模式,也让一些科学家成功走出实验室,将成果落地。纳米城的另一家企业纳维科技,董事长徐科是最早加入纳米所的几名研究员之一。作为纳米所成立的第一家产业化公司,经过10多年发展,该公司在氮化镓晶体结晶质量与块体材料电子迁移率等综合指标方面均步入国际第一方阵,用户覆盖了国内外80%以上的研发机构和企业。
就在发改委公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2021年度评估结果的通知中,苏州纳米所位列科研院所类全国第一,蝉联江苏省内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第一。
围绕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苏州又建立了纳米产业园。纳米产业园围绕纳米科技的产业化,通过聚集逐渐形成了纳米产业的创新生态。
邓强认为,苏州纳米产业园不是单独招商引进几个企业,而是因为有前端的科技创新,才有企业的聚集效应。聚集实际上是产业链的一种聚集,上下游互为补充,逐渐就形成了一个大的生态。
主营光学胶粘剂和光学粘接片材胶的苏州桐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像汽车、显示屏、手机厂商都会用到粘剂。特别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配备中控大屏幕后都少不了这些轻薄的胶粘剂。“贴我们的粘连剂,会涉及一些中下游的企业,园区下游的供应商很多都是和我们配套的。”
在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大平台交互协同的背景下,仅苏州纳米城就入驻企业超46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7家。2021年,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的苏州市纳米新材料集群入选工信部第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该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总体规模约占全国的30%。
下一步瞄准下游应用
作为一个应用领域广泛的新兴产业,纳米产业链长,上游是技术研发设备,中游是纳米材料产销,下游则是应用场景。
由于纳米技术是一种交叉融合的底层技术,在可控的条件下能改变原子的结构以创造一种新的分子,因此涉及的产业链众多。目前中国纳米材料产业市场参与者众多,市场较分散。特别是在中游的材料领域,涌入了大量入局者。
中研网预计,在纳米材料领域,我国未来有望在基础工业材料以及显示器零件的细分市场上有所突破,带动整体纳米材料市场规模在2025年突破3000亿元,2026年预计突破3700亿元。
根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绘制的纳米产业图谱,目前苏州集聚的纳米产业链企业中,上游的设备供应企业占比19.63%、纳米技术研发和咨询企业占比28.92%,中游的纳米材料产销企业占47.35%,而下游的应用场景企业占比为4.1%。
对于纳米产业接下来的发展重点,赛迪顾问副总裁李珂认为,在双循环背景下,发展纳米产业要更重视下游应用的拓展,并要跟国内广大的市场结合起来,自主创新培养自己的品牌。“从金字塔的结构看,越往上游,虽然利润率高,但是利润总额和市场规模都是有限的。”他告诉记者,苏州要在纳米产业中重塑苏州的“天堂”品牌,要在更广阔的领域发力,比如纳米技术的研发、下游的应用、纳米材料和产品的交易等。
在张淑梅看来,园区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纳米企业处于产业链上游或研发和中试阶段,产值规模还不够大,龙头企业及总部型、旗舰型企业还不够多。下一步,将重点关注和引进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目前苏州纳米产业生态环境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今后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产业结构优化,例如怎么进一步把产业向下游延伸,通过把产业土壤做得更肥沃,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纳米技术的下游应用目前是我国的短板,苏州和工业园区需要结合产业实际,瞄准关键核心环节,加大投入,快速发展,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邓强则表示,纳米产业的应用范围比较宽,像半导体、化学、物理、生物都可以结合起来,但苏州其实还是有自己的侧重和聚焦点。“所里聚焦的方向跟苏州市大的规划方向是一致的,主要围绕第三代半导体为核心来促进电子信息和人工智能包括新型显示的发展。”这些优势方向跟其他发展纳米产业的城市形成错位发展,突出在前端创新和产业方面的优势,把强项做大、长板做长,“不是说和别人在各个领域都全方位竞争”。
第三代半导体是苏州纳米城重点聚焦的四大领域之一。“第三代半导体有苗头有基础,但目前还没有上市公司,还需要三年。”在张淑梅看来,每一块领域都要达到千亿产值。
李珂也认为,现在集成电路已经到了超越摩尔定律的时期,在沿着摩尔定律去向纳米级的技术演进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所以第三代半导体也是‘换道’超车的一个机会”。
同样提到重视下游应用的还有苏大维格。“产业如果说最终要落地,它一定会体现到某种硬件的上面,比如说柔性穿戴、智能穿戴、新型显示等等。”周小红说。
2022年底,苏州市出台了《苏州市纳米新材料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全市将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纳米新材料产业创新集群。力争到2025年,全市纳米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产值超50亿元企业5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15家,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集聚纳米新材料领域上市企业10家、独角兽培育企业20家、瞪羚企业30家,重大关键性技术实现突破,开展重大科研项目10项。
在江必旺看来,中国的纳米产业和欧美比仍有差距,目前只是在某些领域有突破,还需要沉下心来。“对于纳米技术、纳米材料来说,现在是最好的创业时代。因为纳米材料、纳米技术都是很多产业里的卡脖子问题,以前即使国内能做,导入市场也很困难,但现在为了产业自主安全,下游产业也开始有意识地支持上游做纳米材料的企业。”
此外,邓强透露,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未来更希望在前端的原创性工作上能有所突破。创新引领还是需要一些颠覆性的东西,现在卡脖子技术是一种被动防守,最后终归要走到“我有人无”的程度。希望在未来发展中,通过创新的、颠覆性的技术来引领产业的发展,来规避宽范围的纳米产业竞争。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