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场上,面对高出半个身位的障碍高墙,武警广西总队机动支队某中队长廖其炜右脚猛地向上一蹬,左手使劲上拉,如鲤鱼打挺般翻过高墙,又像箭一样奔向下一个障碍……
“打破纪录!”冲过终点线后,廖其炜大口喘气,回望一路跑过的重重障碍,笑容绽放在脸上。
【资料图】
水平横梯、独木桥、高墙……透过一个个障碍,这位武警上尉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武警战士、军校学员、侦察参谋、中队长……这些年,他一步步从排名垫底成长为一名精武标兵。
一路上,面对一个个挫折困难,廖其炜一次次想过放弃,却又一次次鼓起勇气向前奋进。对他而言,每次转型都是一次跨越,每次越障也为他积蓄了前进的动力。
如今,站上新起点,廖其炜再次起跑加速。
一位武警上尉的越障人生
■杜涛 陈鑫 何其骏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许东
武警上尉廖其炜正在进行障碍训练。
从排尾到排头
每一次奔跑,都全力以赴
初升的朝阳,穿过训练场上的人潮,在营区的绿草坪上投射出一排排修长的身影。
站在排头的中队长廖其炜与战友们收腹提气,对着远处的树林放声呐喊。这是日常训练后,廖其炜和战友们最常用的解压方式。
带回的队列中,上等兵林柏中偷偷瞄着矮自己半个头的廖其炜,心想:“我何时才能像中队长一样,立功提干站排头?”
凭借身高优势,林柏中一眼就看到队伍的排头。他不知道的是,多年前,廖其炜无论是身高还是训练成绩,都与“排头”无缘。
刚入伍时,个头不高的廖其炜站在队列中,踮起脚尖都望不到排头。个别战友忍不住嘀咕:“这家伙,不会拖班里的后腿吧?”
果不其然,廖其炜很快就将战友们的问号拉成感叹号——8个课目,他竟没一个及格!
看着成绩公示栏上一排排红色数字,廖其炜心里满是愧疚。他坐在学习室的地板上,反复问自己:“我也没少训练啊……”
当努力和收获不成正比时,有的人往往会选择放弃。打开笔记本的夹层,一张孩童时与爷爷的合照映入廖其炜眼帘。回想起爷爷在村头大槐树下给自己讲述的战斗故事,他内心的火苗再次升腾。
走出学习室,18岁的廖其炜将一句话留在了照片背面:“现在输在起跑线上不丢人,将来赢在终点就行。”
为了强化体能素质,廖其炜主动给自己“加餐”。如何“加餐”,说来也不复杂:每天安排“一张报纸的训练量”——将旧报纸平铺在地板上,直至汗水将其完全浸湿。
经过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在新兵结业考核中,廖其炜终于打了个“翻身仗”——排名提升了100多位,各课目均达到良好水平。
新训接近尾声,战友们即将各奔东西。谈及下连后的目标,廖其炜语出惊人:“我想去最优秀的中队!”此话一出,战友们顿时哄堂大笑。
廖其炜并不是一时冲动。一次交流会上,新排长陈远宏分享了自己从“菜鸟”新兵到少尉排长的成长故事。
陈远宏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廖其炜:“向优秀看齐,才能成为更优秀的人!”
“没想到,当年我这句话给了小廖这么大的动力。” 看着廖其炜带队回营的身影,如今已是大队长的陈远宏回想起当年廖其炜刚下连时的场景。
天边的太阳还没升起,廖其炜就已绑好沙袋,开始了一天的训练。刚开始,陈远宏认为,等刚下连这股新鲜劲过去,廖其炜这份热情也就淡下去了。
可陈远宏没想到,此后,廖其炜都是如此。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
一次攀登训练中,廖其炜因操作不当,脚趾意外骨裂。看着打着石膏的廖其炜,陈远宏心想:“这下总该歇歇了吧!”结果,那天下午,楼道传来“咚、咚、咚”的声音。原来,廖其炜正扶着围栏,顺着走廊来回蹦。看到排长过来,满头大汗的廖其炜像做错事的孩子,赶紧假装要回宿舍休息。
清晨,一股凉风吹过,上尉廖其炜与少校陈远宏在跑道上交错时,相视一笑。廖其炜想起那年参加极限训练时,陈远宏专门来送自己的场景。隔着车窗玻璃,两人嘴皮微动,千言万语都化成了一抹微笑。
正是这一抹饱含期望的微笑,让廖其炜面对各路高手时,有了全力奔跑的动力。
暗夜丛林,危机四伏。参加超极限训练以来,廖其炜已经整整4天没有吃过热食,体能消耗即将达到极限。看着手上那只活鸡,他本能地想吐。吃,能补充体力,继续参赛;不吃,体力不支,被残忍淘汰。
“拼了,吃!”廖其炜捏着鼻子,一口口吞下,继续前进。
山路崎岖蜿蜒,每走一步都要手脚并用,稍有不慎,便会跌落悬崖。“爬到山顶就是胜利!”远处传来导调员的呼喊。
望着山顶迎风飘扬的红旗,廖其炜眼眶里的泪水止不住打转。100米、50米、30米……他从慢跑变成缓慢行走,到最后甚至是爬行——对达到体力极限的他来说,终点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
“快、快……”耳边传来战友们的加油声。廖其炜闭上眼、咬紧牙,连滚带爬抵达终点。躺在山顶,他仰面望天。那种战胜自己、突破极限的成就感,他至今记忆犹新。
征尘未洗,廖其炜转身投入紧张的练兵备战中。经过为期6个月的强化训练后,他再次出征,在武警部队的比武场上取得优异成绩。
那年,廖其炜荣立二等功,成功提干,终于站到了队伍的“排头”。
“从排尾到排头,我读懂了坚持的含义。”廖其炜感慨,很多时候人生就像一场龟兔赛跑,基础再差都不怕,只要坚持奔跑,迟早会到达你向往的终点,也会站在人生的“排头”。
演练中,武警上尉廖其炜(左三)与战友展开现场研判。陈鑫 摄
从训练场到准战场
每一次出征,都有不同的风景
刺眼的阳光照在廖其炜的骑行镜上。汗水顺着脖颈滑入骑行服内,好似披上一层冲锋的甲胄。
廖其炜拼命蹬着自行车,向终点继续进发。周末骑行,是他的业余爱好。骑行的习惯,他已经坚持多年。这次,与他同行的是中士叶龙胜。
别看两人一路上有说有笑,其实,前不久,他们刚在训练场上吵了一架。
一次模拟演练中,为节省时间,叶龙胜不顾廖其炜的劝阻,跳过侦察这一环节,直接破门歼“敌”。谁知,“暴恐分子”反其道而行之,率先破门而出,占据了主动。
任务失败。事后,叶龙胜和廖其炜各持己见——廖其炜认为,特情永远没有固定式;叶龙胜则认为,这样的特情压根“不真实”。
为此,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廖其炜并非故意为难战友,只因自己曾险些为此栽了跟头。
廖其炜第一次参加实战任务时,由于经验匮乏,差点负伤。当时,一名暴恐分子夺门而出。廖其炜迅速翻转枪面,用小臂接住了暴恐分子的棍棒攻击,才得以幸免。
虽然任务圆满完成,但廖其炜心有余悸:“那要不是棍,而是刀,这条胳膊可就保不住了……”
骑行中,廖其炜将自己的战斗经历和盘托出。叶龙胜听完后,脸上一阵发烫,猛地加速冲到道路尽头。
不知不觉间,两人骑到了一个玻璃厂附近。看着眼前熟悉的厂房,廖其炜回想起当年自己“赖”在玻璃厂的那段日子。
事情还得从一次公交车反劫持课目演示说起。现场教练员动作利落、协同顺畅,迅速控制车辆,成功解救人质。在一片称赞中,廖其炜的一声质疑,打破了“和谐”的气氛:“报告,我认为这样的战法不妥。”
原来,细心的廖其炜注意到,公交车四周外窗为玻璃结构。破窗时,极易因玻璃碎片飞溅,导致“人质”受伤。
打那以后,廖其炜就像着魔一般,整天待在公交车上,搞起了研究。同班战友梁泽海回忆说:“大夏天,近40摄氏度的高温,也就只有廖其炜还能在公交车里熬得住。”
一番研究后,廖其炜发现,公交车的前后窗采用夹胶钢化玻璃,而车辆两侧用的是普通玻璃。不过,要想更深入了解不同玻璃的特性,还得去“源头”寻找答案。
那段时间,只要一休息,廖其炜就往附近一家玻璃厂跑。那时,玻璃厂车间热得像个烧开的锅炉。当工厂的师傅们都出去乘凉时,他强忍着“炙烤”,认真查看每一个生产环节。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仔细观察和试验,廖其炜发现了最佳处置方式。经过验证后,总队将此方法拍摄成教学片,上传军事职业教育平台以供官兵学习。
“滴,滴……”身后传来几声喇叭响,将廖其炜从回忆中拉了出来。进入山区后,周边主色调慢慢变成绿色,各式各样的岔路口,让不少骑友迷失了方向。
“你看,这是不是自行车的车辙印?”叶龙胜的一句话点醒了廖其炜,让他瞬间有了方向。两人顺着车辙印的指引,很快就与队友会师。
叶龙胜能想到这个通过车辙印辨方向的办法,是受到廖其炜的启发。一次红蓝对抗演习中,小分队接到上级指令——偷袭蓝方重要据点。战前决策时,他们原本选择了最远、最隐蔽的路线。可抵达现地后,廖其炜决定走最近、最危险的那条路。
不少战友劝廖其炜,不要为了图方便,随意更改计划。廖其炜“一意孤行”,最终竟出人意料地偷袭成功。
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前期侦察中,廖其炜发现对面山顶上,不时出现镜面反光,很可能有狙击手在此潜伏。而另一条“捷径”上,脚印的痕迹已经明显干涸。由此,他判断这条路最近无人涉足。
种种细节,让廖其炜坚定了自己的猜想——最隐蔽的路上,必有埋伏;最近的路线,反而是安全的。
从训练场到准战场,就像每次骑行一般,不同的道路上有不同的风景。廖其炜坚信,胆大心细,勇毅前行,终究能抵达胜利的终点。
从台前到幕后
前行路上,离不开每一名战友
“儿子,你的功臣牌匾,家里都挂不下了!”前不久,廖其炜的母亲收到了武装部送来的第6块功臣牌匾,喜笑颜开地打来电话。在母亲心里,儿子一直是她最大的骄傲。
正如母亲舐犊情深一样,廖其炜也将自己带出的兵视为最大的骄傲。这几年,廖其炜带出了一个先进中队,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
如今的优秀中队,刚组建时却是一手“散牌”——伴随着改革转隶,这个中队的官兵由多个单位抽组而来。
廖其炜刚上任,现实就给了他当头一棒。那次支队普考,廖其炜一人独揽4项第一,特别是在射击考核中,他的成绩格外出彩。可反观中队的团体成绩——3个课目不及格,个别战友甚至在射击考核中拿了“光头”。
看到公示栏上中队那刺目的排名,廖其炜感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不行,咱就练!”刚开始,廖其炜除了自己带头练,还频频给战友们“加餐”。战友们看似练得很刻苦,成绩却没有多大长进。不仅如此,廖其炜还发现,有的战士甚至出现了“溜边”行为。
一天,狙击手训练时,下士邓超以上厕所为名,半个小时都未归队。于是,廖其炜跟去一探究竟,却发现邓超正在和其他中队的战友闲聊。
“对不起,中队长,真不是我故意偷懒。这样练,实在是太无聊了!”看到廖其炜过来,邓超索性实话实说。
邓超的这些话,让廖其炜陷入沉思。该如何让战友们提起训练的兴趣呢?经过观察,他发现不少官兵喜欢玩“水果忍者”游戏。假如将游戏和射击训练结合起来,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
说干就干,廖其炜将狙击手群体作为“实验标本”,利用扑克牌充当“水果”。
“咱们来玩牌吧!”听到廖其炜这么说,趴在射击地线上的邓超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怎么玩?”“报出靶心上随机变换的牌面,与靶壕人员变换的牌面进行比对即可。”廖其炜说。
红桃A、方块6、黑桃3……随着靶心上牌面变换速度越来越快,邓超的注意力一直被牢牢吸引着。
经过半个多月的训练,原本总评成绩不及格的邓超,冲到了优秀行列。去年,他还在总队比武中,夺得狙击组第一名。
表彰会上,看到邓超手握奖牌,廖其炜打心里高兴:“带兵人不能以个人荣誉论高低,而是要把官兵成长成才放在首位。”
那年,新单位筹建,挑战巨大。廖其炜主动向组织递交了申请。当时,有战友劝他:“这个中队都是义务兵,不好管理,而且你费心费力培养出来的尖子,都要拱手送给别的单位!”
廖其炜有自己的一番道理:“我就是士兵提干上来的,我懂他们,我就想和他们在一起。”
再励志的言语,最终还要落实到带兵实践中。“引弹、沉肩、扭胯……”一次投弹训练中,廖其炜现场为战友们传授投弹技巧。本以为如此基础的课目,大家应该很快就能练好,谁知不少战友成绩一般,而且还经常拉伤肌肉。
“要是把警士比作高年级学生,那这些义务兵就算是刚入学。”廖其炜渐渐领悟到,面对这些“低年级学生”,手把手式教学才是最好的方法。
第二天,廖其炜将投弹动作拆解开来,并利用各类器材开展辅助练习。一套流程下来,训练成效提升明显。
“尽管中队训练抓得严,但大家收获也多。”上等兵杨涛高兴地说。2年来,中队5名士兵荣立三等功,90%的义务兵有留队意愿。
“杨城辉、刘衡利、吴利伟荣立三等功……”支队表彰大会上,听到领导宣读战友们的名字,廖其炜满脸自豪。
“以前都是你上台领奖,现在看着你带的兵领奖,什么感想?”指导员黎啟煌打趣问他。
“太开心了!他们是我永远的骄傲。”廖其炜眼里闪着光。
打倒困难,成就自己
■廖其炜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我应对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坚决打倒它。
入伍前,许多人都说:“廖其炜,你不行!”
那年,第一次站在队列里,我是最小、最瘦的。每次考核,看着身边战友飞奔而过,自己怎么都追不上,我心里难受极了。
“不行就别跑了,大家都跑完了!”“实在累了的话,下次再来!”听着战友们的善意安慰,我心里也曾经打过退堂鼓。但我不想输,哪怕是咬着牙,跌跌撞撞也要继续往前。
汗水滴落,呼吸紧凑,看着地上被夕阳映射得如“巨人”般的人影,我想,终有一天,我会变成自己的“巨人”。
照着“巨人”的样子,我拼命练——早晚各200个仰卧起坐、200个单杠、200个蛙跳。记得刚开始练单杠时,我下狠心用背包绳把自己绑在杠上。就算疼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仍强忍着坚持下去。
2013年,我荣立二等功,获得提干的机会。可是,以往考学失败的经历一遍遍在我脑海里回放,我害怕了。
那段时间,我整天在训练场上发疯般地训练,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转移心里的恐惧。
有战友看出了我的心思,将我叫到一旁,真诚地对我说:“我们认识的廖其炜,是那个永远不怕任何困难的真正勇士。”
“相信自己,走到哪里都是主场。”那几个月,我就干了一件事:将整本书背下来。
就像习武之人所说的“以力破巧”一样,后来我虽然分数考得不高,但顺利通过了提干考试。
有时候,我带的兵会问:“中队长,你有过失败的经历吗?”
“当然有!”那年,我首次带队参加比武竞赛,就曾遗憾败北。在小队战术课目中,狙击任务失败、排爆任务失败……想起领导的殷切嘱托和战友们期待的眼神,我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一度萌生了放弃的想法。
没有苛责,没有冷眼,我返回部队后,迎来的全是战友们的安慰与鼓励。感动,在那一刻涌上我的心头。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再战“巅峰”,回报战友们。
后来,我在武警部队大比武中脱颖而出,摘得桂冠。沉甸甸的奖牌让我坚信——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战胜失败的勇气。
(陈鑫整理)
▲本文刊于7月11日《解放军报》5版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